目
錄
火把果,本名火棘,別名狀元紅、救軍糧、火刺木(日本)、火棘。薔薇科火棘屬常綠灌木,株型緊湊,枝葉繁茂,暮春滿樹白花,入秋果色轉(zhuǎn)紅,凌冬不凋,備受世人喜愛。
常綠灌木,高約3m.根皮黑黃色,質(zhì)地堅硬,心帶黑色。側(cè)枝極短,先端成刺狀;小枝暗黑色,有時有銹色短柔毛,老時無毛。單葉緊密互生,常呈叢生狀,具短柄,葉片薄革質(zhì),倒卵形或倒卵狀矩圓形,長1.5——6cm,邊緣有圓鈍鋸齒,齒尖向內(nèi)彎,近基部全緣,兩面無毛。復傘房花序;花萼鐘狀,萼片三角形;花白色。梨果近球形或扁球形,橘紅色或深紅色,頂端有宿存花萼?;ㄆ?——7月,果期10月。
分布于香格里拉、德欽、維西、麗江、昆明、楚雄、玉溪、西疇、硯山、屏邊、蒙自等地。生于海拔500——2800m的松樹下、村邊、路旁、曠野、山坡。
火棘是近年來新開發(fā)的盆景樹種?;鸺雠杈坝腥髢?yōu)點:其一是葉細枝密,適合盆栽,且一年四季葉片碧綠,終年可賞;其二是枝條易修剪蟠扎成型,猶如鐵劃銀鉤,且一旦成型,很難變型;其三是掛果期長達十月,其中紅果綴枝可長達半年之久,在觀果類盆景中絕無僅有。
一、扦插時間:以9月為佳。也有人認為春季扦插,霉雨期扦插好。據(jù)我們觀察,每年78月,火棘分化來年花芽,至9月大多完成花芽分化過程,此時扦插所獲苗,翌年必繁花似錦。另外,9月天氣漸涼,而地溫尚高,此時扦插無插穗腐爛之虞,而適合火棘習性,成活率可達100%.
二、扦插過程:1、插穗:選取當年生粗壯枝條,截成長10—15厘米段,上部留兩對葉片,下部葉片可摘除。
2、基質(zhì):河沙或疏松透水之培養(yǎng)土。河沙可用開水沖洗消毒,培養(yǎng)土用福爾馬林50倍液消毒,或用日光曝曬法消毒。
3、扦插:有兩種方法,可先扦插于河沙中,每日保持濕潤,稍蔭蔽,約1個月后即可生根,生根后移栽于裝有培養(yǎng)土的營養(yǎng)缽中,置冷室中越冬;也可直接插于培養(yǎng)土中,一缽一苗,20—25℃條件下,30天生根。
三、造型:扦插成活后,翌年3月定植寸盒,培養(yǎng)土中可多加腐殖土、有機肥,使之盡快萌發(fā),生長茂盛。5月份花后可換4寸盆進行養(yǎng)護,并供給充足水肥,使枝條充分加長加粗。8月底9月初即可造型。
火棘扦插苗一般頂端一芽發(fā)成長枝,當年長度可達1米,宜保護,不宜修。
果實:味甘、酸,性平。具健脾消食,收澀止痢,止痛之功。用于食積停滯,脘腹脹滿,痢疾,泄瀉,崩漏,帶下,跌打損傷。根:味酸,性涼。具清熱涼血,化瘀止痛之功。用于潮熱盜汗,腸風下血,崩漏,瘡癤癰瘍,目赤腫痛,風火牙痛,跌打損傷,勞傷腰痛,外傷出血。葉:味苦、澀,性涼。具清熱解毒,止血之功。用于瘡瘍腫痛,目赤,痢疾,便血,外傷出血。
果實含多種維生素、氨基酸、脂肪酸、油酸、蛋白質(zhì)、糖類、β-谷甾醇、北美圣草素、蕓香苷、芒苷、異槲皮苷和槲皮素。具有抗氧化、增強免疫功能、促進消化、降血脂等作用。葉含蕓香苷、芒花苷、異槲皮苷和槲皮素。
本種始載于《滇南本草》。其果不僅藥食兼用,其根、葉皆能入藥。本種適應性強,耐修剪,喜萌發(fā),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,也是現(xiàn)代城市園林中廣泛應用為綠籬的常綠園林植物??勺魇秤?、藥用、飼料和觀賞等,開發(fā)利用價值較高。